事實證明,創業者的最好經驗就是不斷創業。
編者按:
《海外頭條》是創業邦推出的海外欄目,服務于廣大創業人群,為他們提供專業、有啟發性和實用性的海外訊息。
欄目通過分享優秀的行業熱點文章,幫助創業者打開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場動向,掌握大企業背后的秘密。創業不應盲目,張開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風景。
亞歷克斯·圖(Alex Tew)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從常青藤大學輟學的經歷,也不是谷歌前軟件工程師,但他創建了一家價值十億美元的公司。
2005年,圖是諾丁漢大學的一名學生,他創建了“百萬美元首頁(The Million Dollar Homepage)”,獲得了第一桶金。
該網站由100萬個像素組成,排列成1000 × 1000像素的網格,并以每像素1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像素塊的購買者是廣告商。
六年后,圖創辦了冥想和睡眠應用Calm,公司目前的估值超過20億美元。
Clubhouse的聯合創始人保羅?戴維森(Paul Davison)和羅漢?賽斯(Rohan Seth)也走過了相似的路。
這家僅使用音頻的社交網站于2020年推出,目前已擁有數百萬用戶,估值40億美元。
這看起來像是一夜之間的成功,或者兩個創始人幸運地在正確的時間有了正確的想法。
但在過去的10年里,戴維森和賽斯已經推出了各種與消費者和社交相關的初創公司。
他們曾經有9個失敗的想法,直到最終成功。
賽斯的上一家公司Memry Labs是被Opendoor收購的一家小型公司,而戴維森的上一家公司Highlight則被Pinterest以少量的價格收購。
本期推介marker的文章《Clubhouse、Spotify、Stripe等42%的獨角獸公司創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The Founders of Clubhouse, Spotify, Stripe, and 42% of Unicorn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作者Ali Tamaseb總結了獨角獸成功的一個規律。
作者表示,在初創公司的生態系統中,一個種子或A輪融資的初創公司,如果其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或者很難獲得下一輪融資,就會被更大的公司收購,這是很常見的。
最常見的是,這些大公司將此視為雇傭一群非常有才華和創業精神的人的一種方式。
在過去的四年里,作者對初創公司進行了一項最全面的研究,收集了近3萬多個數據點,研究為什么有些公司變成了數十億美元的公司,而其他大多數沒有。
其中很多的結果都與直覺相反,這項研究中的一個變量是創業者之前的創業努力。
在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的創始人中,近60%的人不是首次創業者。
在隨機挑選的一組獲得了至少300萬美元風險投資但沒有達到獨角獸地位(這是種子基金初創公司的典型形象)的初創公司中,約40%不是首次創業者。
數據顯示,重復創業的創業者更有可能創辦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
這并不是要打擊首次創業者。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跡象,鼓勵那些第一次嘗試失敗或收效甚微的人再試一次。
我們很少聽說到那些成功的創業者在最終創業成功之前,經歷了多少年的創業努力。
比如克里森兄弟(Collison brothers),他們在19歲時創建了一家拍賣管理公司,后來賣掉了這家公司,然后創立了Stripe;
Airtable的創始人劉浩偉(Howie Liu),他之前創建了一家公司,后來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Salesforce;
布萊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在創建Coinbase之前創辦了一家名為UniversityTutor的公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丹尼爾·???Daniel Ek)創建了一家名為Advertigo的在線廣告公司,而在創建Spotify之前,該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收購公司。
甚至像馬克·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這樣的創業者也不是真正的首次創業者。
在創立我們所熟知的公司之前,他們已經開始了各種各樣的項目。
在創辦微軟之前,扎克伯格開發了一個名為Synapse的音樂應用程序,蓋茨開發了交通調查設備Traf-O-Data。
比起那些擁有光鮮的簡歷或在大公司有領導經驗的人,那些真正有啟動項目、經營副業、即使有缺陷也要堅持的人,更有可能創建獲得巨大成功的公司。
事實證明,創業者的最好經驗就是不斷創業。
如果你還沒有開過公司,最好的準備就是開始做點什么,也許只是在網上賣東西。
重要的是,你要堅持,直到好運到來。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