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如何和GPT們一起共成長,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編者按:本文作者系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胡逸,文章首發于澎湃新聞,創業邦經作者授權轉載,頭圖來源攝圖網。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GPT類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瘋狂成長。
3月15日,OpenAI研發的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GPT-4發布。迭代升級后的它,擁有更強大的識圖能力,能更加流暢地回答用戶問題,且風格多變。微軟跟著宣布,將把GPT-4嵌入辦公軟件套裝,推出全新的Microsoft 365 Copilot。不甘示弱的谷歌也宣布將把類ChatGPT的AI工具整合進入Workspace(谷歌的整套辦公組件,包括Gmail和Google Docs等)。
才過一天,3月16日,百度首款多模態大模型文心一言正式亮相。在發布會上,文心一言先是幫劉慈欣續寫《三體》,創作主題海報,再用四川話讀文本,直接生成視頻。它還正確解釋了成語“洛陽紙貴”的含義,以及相對應的經濟學理論,并用“洛陽紙貴”四個字創作了一首藏頭詩。
4月11日,阿里云正式宣布推出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并宣布旗下阿里全家桶全部接入其中。未來每一家企業在阿里云上,既可以調用“通義千問”的全部能力,也可以結合企業自己的行業知識和應用場景,訓練自己的企業大模型。
……
在這里,我不想花太多的文字,來向澎湃科技“未來可期”專欄的讀者朋友介紹各家大廠的技術如何先進,應用如何廣泛。我倒是想在這篇文章里,和大家一起討論,作為一個個體,如何和GPT們一起共成長,我們該朝哪個方向努力?或者說,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來迎接GPT們的挑戰。
那么,GPT們的競相角逐和蒙面狂奔,會把我們帶入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百度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了這么一段話:“人工智能會徹底改變我們今天的每一個行業。人工智能的長期價值,對各行各業的顛覆性改變,才剛剛開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殺手級應用和現象級產品出現,將會有更多的里程碑事件發生?!?/p>
和李彥宏有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為:在自己一生中,經歷過兩次革命性的技術沖擊。一次是圖形用戶界面,另一次就是當下大熱的人工智能。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指出:我們正處在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迅速蔓延的應用正在為成千上萬的新公司開辟新的疆域。
三六零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認定GPT是場新工業革命,其意義超越了互聯網、iPhone的發明,所有行業都值得用 GPT 重塑一遍。
在我看來,這一波技術發展,比預料中的要來得迅猛,以至于我們都來不及給GPT起一個好聽的中文名稱。GPT是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的英文簡稱,中文直譯為通用預訓練轉換器。時至今日,我更愿意把GPT看作是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為什么用“通用”這個詞語,大家想一想,如果GPT們(我指的是GPT-4、Microsoft 365 Copilot、文心一言等)可以幫你寫郵件、做PPT、寫會議備忘錄等等,那么他們是不是幾乎可以做大部分白領的日常工作了。這就是為什么有微信公眾號,會列出“10億打工人被革命”的聳人標題。
為此,我想給出一些我個人不成熟的建議,至少可以讓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們有一些準備,以免在變革發生后措手不及。這件事情,不是萬一會發生,大概率是正在發生,而且會發展飛速。
我給大家做個比喻吧。設想你在一個橄欖球場中(它已被密封起來,以防漏水),裁判將一滴水放在球場中央。一分鐘后,他又放了兩滴在那里。又過了一分鐘,放4滴,依此類推。你認為把這個體育場灌滿水會花多長時間?答案是49分鐘。但真正令人詫異的是:過了45分鐘,該體育場還只有7%的空間有水。后排座位上的人們還很定心地和鄰座聊天,并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而4分鐘后,他們都淹死了。
這就是指數型增長的巨大威力,創新的速度過了一個特定的點,發展會非???,就像當年汽車取代馬車一樣。為此,我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擺脫慣性思維,學會快速適應。
先跟大家分享兩個自己家里發生的真實故事。
故事1:自從我父母家新買了一臺智能電視后,我發現我母親看電視的方式有些變化。她不再用遙控器按鍵去一個個翻電視頻道,而是直接對著遙控器說:“我要看江蘇衛視”。她也不像我,是用拼音輸入法搜索自己想看的影視作品,仍是對著遙控器說:“我要看《人世間》” 。
說實話,此前我從來沒嘗試過對著一個電視遙控器持續說話。直到有一天,我在他們家看電視,發現我用那個小小的遙控器一個個詞語拼音輸入,的確不如她快。盡管我的普通話比我母親標準,拼音輸入法也比她快,但是慣性思維讓我認為遙控器就是用來按的,而不是用來對話的。反之,我母親不會拼音輸入法,她比我更習慣用語音輸入。
故事2:我們家有個小愛音箱,可以控制臥室燈具。我發現,我女兒發出的語音指令,比我發出的指令更有效。這是因為,我女兒時不時會跟小愛音箱聊天,各種話題都有。
作為成年人,你是不是會覺得在家里跟一個音箱聊天,會有些奇怪?但是,設想一下,如果你出生的時候,家里就有一個智能音箱,而且它會給你講故事,唱歌,替你控制家里其他的電器,那么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成長于手機支付的一代人,如果讓他們去一些還在使用信用卡或紙幣的國家,他們也會覺得不適應。
當下,GPT們日新月異(甚至是日新周異),如果我們面對問題,只從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而忽略先進技術帶來的可能性,則有可能導致決策偏差。如果更有甚者,抵制變革,拒絕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這就有可能阻礙組織和個體發展,影響整體競爭力。
“敢于相信那些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敢于想象那些難以想象的事物,以及敢于質疑昨天對我們來說似乎還無法改變的事情”,這是法國政治家弗洛朗絲·帕利對GPT們的看法。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同意?
在我看來,保持開放心態,嘗試創新技術,擺脫慣性思維,是我們面對GPT浪潮應有的姿態和選擇。我們的下一代人會徹底迎來一個人工智能的新時代。到那個時候,他們也許會問:“為什么上一代人要花那么多時間去刷題,去學習所謂的知識,這些知識難道不應該讓人工智能來掌握嗎?”
如果我們走出了慣性思維,那么我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學會從死記硬背到活記軟背。
GPT-4發布后,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說了這么一段話:“人類社會的教育將發生根本性改變。這個幾乎是用‘刷題’的方式喂大的人工智能的到來,意味著人類的刷題時代即將成為歷史?!?/p>
我對這句話有同感,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死記硬背還曾是一種優勢。在更久遠的朝代,由于信息獲取的途徑相對有限,能夠熟練掌握和背誦大量知識的人往往受到尊敬。我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我舉一個例子,在我剛剛工作的上世紀90年代,我的處長向我展示了他超常的記憶力,他可以背出來我們全局一百多號人的電話號碼,自詡是“活的電話號碼本”??傻搅私裉?,幾乎每個人都在用智能手機,有來電顯示,還可以喚醒Siri來撥打電話。我本人現在可以背出來的電話號碼不超過十個,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但是,我可以不需要背電話號碼,不需要把電話號碼抄錄在通訊錄中,但是我需要知道給誰打電話。
這就是我為什么要把死記硬背改成“活記軟背”,這四個字其實是我生造出來的詞語。
所謂活記,就是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個體需要具備靈活記憶和快速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要學會把自己面對的模糊問題,轉化成為搜索關鍵詞,從而找到有效信息。我們要善用各種科技工具,例如使用新一代搜索引擎、電子書籍、知識管理軟件等工具來獲取和整理信息,提高學習效率。我們需要的是構建知識體系,而非背誦知識體系內的一個個知識點。
所謂軟背,就是把背誦這件事交給軟件,讓它們去做簡單記憶。人類會記憶會考試的收益會越來越低。如果我們和GPT們比默寫不出錯,那我們大概率會輸,因為GPT們是碾壓級的存在。在GPT們誕生之前,我們面對千年積累的巨大圖書館,只好多讀多背多記錄?,F在,圖書館多了一位管理員,它邏輯清晰,回答飛速,并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獲取、整理和運用知識。
GPT們當道的信息時代,單純依靠記憶已經不再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死記硬背的優勢逐漸減弱??萍紝⒆屛覀兡軌蜉p松地獲取大量信息,如何篩選、分析和運用這些信息,繼而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是關鍵。如果我們把知識比喻成寶藏,我們現在更需要學習如何繪制藏寶圖,而非記住具體的寶藏品類和數量。
只要你知道去哪里搜索,搜索什么東西,那你就會快人一步。緊接著,我想給出的第三個建議是:一定要學會問問題。
學問學問,一個是學,一個是問。原來學習和提問同等重要,我們要先學后問,或者邊學邊問。不過,隨著GPT們的流行,我判斷,我們會進入一個機器深度學習,人類深度提問的年代。
如果我們要做一流學問,就一定要善于提問,但不要問百度一次就能夠得到答案的問題。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希爾伯特23問”的小故事。
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提出了23個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數學的多個領域,包括幾何學、代數、數論、拓撲學、邏輯和概率論等。當他在巴黎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首次提出這些問題時,他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影響20世紀數學的發展。這23個問題具有極高的挑戰性和影響力。許多問題的解決推動了數學理論的發展,也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我想通過這個故事,來說明一個好的問題,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獲取信息、解決問題,還可以拓展視野、激發創新。
過去,我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努力學習,我一定可以超越我的同伴。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這個論斷可能就不存在了,會變成“一個提問,一分收獲”。你會提一個問題,我會提十個問題,你有一個觀點,我有十個觀點,這才是致勝的利器。
未來發展的方向可能是:馬上可以得到正確答案的問題就扔給機器,人類要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評估機器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將更有利于我們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并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不斷提問將成為人類最基本也最有價值的行為之一。GPT們既可以是答案的終點,也可以是下一個創新的起點。
歸根結底,還是要持續進步,跟上時代節奏。為此,我給出的第四個建議是:一定要持續學習,善用新工具。
我身邊有一些人,從他們大學畢業之后,就再也沒有看過一本完整的書。理由很多:工作壓力大,空余時間少,靜不下心來等等。而同樣有一些人,可能初始學歷并不高,但是一直堅持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接受新興事物,提升技能,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對前者來說,他們的學習生涯在走出校園之后就結束了,就像一臺優質的手機,從來不充電,慢慢地電量耗盡。而后者則不斷積累,知識體系不斷更新,最終躲過了人工智能的洗劫。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說:未來屬于那些能夠跟智能機器協同共處的人。對此我深有同感。我的第一個專業是英美文學,可以從事的工作是翻譯,這也是GPT們想取代的工作之一。但是,同樣從事翻譯工作,不善用新工具的小王可能就此失去飯碗,而小李的飯碗卻借助GPT們更加堅實。因為,小王的價值只有翻譯本身,而小李卻會借助GPT們翻譯和潤色,反復地訓練GPT們,從而達到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翻譯效果。
法國教育學家安東尼·奧卡西利(Antonio Casilli)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指出,“每次出現新工具時,我們都開始擔心潛在的誤用行為,但我們也找到了在教學中使用它們的方法?!痹谒磥?,ChatGPT可以成為學生撰寫文章的起點和獲得靈感的方式之一,但學生仍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并賦予自己的風格。
這就是持續學習,善用新工具的魅力所在: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方法和習慣,以提高學習效果。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技能樹,反過來還會促進更強的學習力。
2018年,劉慈欣被授予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他在科幻小說和啟迪人類想象力上的貢獻。在領獎辭中,大劉說:“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我希望,我上面的四個小建議,能成為你面對GPT們來襲的一把雨傘。
(作者胡逸,一個喜歡暢想未來的大數據工作者。)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